林女士四十六岁。春末开始总觉得困、没精神,后背僵,肩颈像压了块砖。闺蜜劝她去“排排湿”,做了一次走罐,当下觉得轻松。两周里她又去了三次,每次都让罐子“颜色深一点”。第四次回来,不但更累,还心慌、头晕,背上的印子一周都不淡。家人劝她去医院,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,血压也偏低。医生问了过程,只说了一句:“你现在的状态,拔罐要慎重。”
拔罐是什么?通俗讲,就是用负压把皮肤轻轻吸起来,让局部充血、发热,很多人用它缓解肌肉疼、落枕、劳累后的紧绷。正规医疗机构对拔罐的疗效评价比较克制:一些慢性疼痛可能会短期缓解,但总体证据不算整齐,风险通常较低,最常见的是皮肤印记、疼痛、偶发感染。
“排湿”是中医语境中的说法,指身体里偏重、困倦、黏滞的一类状态;对应到现代医学,大多表现为久坐少动、睡不好、肌肉筋膜张力高等问题。拔罐的负压会把皮下毛细血管拉扩,出现类似“草莓印”的瘀痕;有人感觉轻松,是因为短时的血流改变和触觉刺激。但如果人本身就“底子弱”——比如贫血、低血压、术后恢复期、月经量多或刚大病初愈——再追求“更重的罐、颜色更深、时间更久”,反而容易更乏力,甚至头晕站不稳。这不是玄学,是生理负担叠加的结果。
临床研究也在提示一个平衡点:对慢性肌骨痛,拔罐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疼痛与功能改善,但证据多为低到中等质量,属于可选的辅助方案;是否持续有效,与操作者规范性、个体体质都有关。2024年的系统综述显示,对慢性下腰痛,拔罐在疼痛与功能方面有统计学改善,但结论仍需更高质量研究巩固。
再说风险。总体看,拔罐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层面为主,比如水疱、烧灼、瘢痕、色素沉着、局部感染;湿罐(破皮放血)还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概率。个别综述与病例报道提到,反复或不当操作与贫血、脂膜炎等并发症有关,但这样的情况较少见,多与器械与消毒问题、或操作者欠规范相关。
“谁要慎拔?”与其笼统地劝所有人别做,不如给出更可操作的边界。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示的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(非医疗)技术操作规范·拔罐》列出了注意事项与禁忌:高热、抽搐、明显紧张不配合者不做;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不做;皮肤破损、感染、过敏区域不做;急性外伤骨折处、水肿明显处、眼耳口鼻等孔窍附近不做;妊娠期腹腰部禁拔。同时强调,应密切观察受术者反应,出现异常要立刻处理。
“气血不足”的朋友,为什么要慎重?换成日常话,就是“供血供能本就紧巴巴”。拔罐会把更多血液“叫到”皮肤与浅层组织,短时间内可能加重头晕、心慌、乏力;印子散得慢,也常见。若再叠加饥饿、熬夜、经期、长时间站立,身体更容易吃不消。这里并不是说拔罐一定有害,而是“这类人更容易不舒服”,把握分寸比一味“加量”更重要。
“怎么做更稳妥?”第一,选择合格的专业人员,使用清洁规范的器具。消毒、留罐时长、负压大小,都有基本的技术要求。规范文件建议,一般留罐5–15分钟,肌肉厚的位置可适当延长,薄的地方就短一些;冬冷可略长,夏热要略短;起罐后痒红别抓挠,必要时外用淡药膏即可。
第二,不迷信“颜色越深越好”。深紫印不是“排出湿毒”,通常只是负压大、时间久或本就容易淤青。第三,勿把湿罐当常规保健。湿罐需要破皮,感染风险更高,只在有明确适应证、严格无菌下由专业人员操作。
第四,气血不足的人,先把“底子”修一修。把睡眠、三餐、活动量捋顺一点,再考虑温和的放松方式,比如热敷、轻柔拉伸、短时走罐而不过度留罐。期间若出现头晕、出冷汗、心慌、视物发黑,立刻停下,平躺休息,必要时就医。
需要补一句:拔罐并非“伪科学”。近年有研究提示,它在肌骨痛、紧张型头痛等方面可能对部分人有益,但也确实存在证据层级不高、个体差异大的问题。正规医学机构的态度更像“可以尝试、不要神化、注意安全”。
把林女士的经历拉回生活:不是她做了拔罐才“伤了正气”,而是她在“气血就不太足”的情况下,急于追求“出痧深、排湿快”,频次、力度、时长都超了她身体的承受限。调过来很简单——先把身体喂饱,再谈技巧;先守住边界,再谈效果。能做到这两点,多数人就能把拔罐用在“加分项”,而不是“扣分项”。
温和声明:本文为健康科普分享,不替代个体化诊疗建议;若您有基础病、正在妊娠或使用抗凝药,请先咨询专业医生与合格的中医师后再决定是否拔罐。
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